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技术

  • 合肥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分区调控研究

    夏永久;刘成龙;廖蜜;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实施的背景,以合肥都市圈52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其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综合发展水平,结合空间分析法、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多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耦合协调规律,提出合肥都市圈“三生”功能分区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综合功能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三生”用地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主导的生产空间,依山、环湖、临江的生态空间和城镇生活主导的生活空间集聚特征;(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圈层式向外延伸的空间结构特征,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3)依据“三生”综合功能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强弱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空间功能分区,并基于此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优化策略。

    2025年04期 v.33;No.16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大跨度桥梁地震随机振动响应极值分析的半解析方法

    杨柳;毛晨洋;

    提出了一种大跨度桥梁地震随机振动响应极值分析的半解析方法。桥梁结构受地震作用的动力可靠度分析是典型的基于首次穿越破坏问题,其可转化为在某一时间间隔内结构响应随机过程的绝对最大值问题。将应力响应谱矩从物理空间解耦到模态空间,并利用留数定理和虚拟激励法,由模态空间中的响应获得桥梁任意位置的应力谱矩。进一步结合随机振动首次穿越破坏的极值概率统计规律,可得到桥梁应力响应极值的均值和方差半解析表达式,避免了大量的物理空间下的谱矩数值积分运算,大大提高了求解效率和计算精度。数值算例中,采用半解析方法对受到地震随机作用下的某斜拉桥进行应力响应极值期望进行计算,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效率和精度。

    2025年04期 v.33;No.169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多排顶管施工对管土接触压力影响模型试验研究

    胡祥星;雷庆关;邓文杰;

    多排顶管在施工过程中受力复杂,为了研究管节的受力变化特性,通过设计室内多排顶管顶进模型试验,分析了多排顶管施工对管道周边土体造成的扰动和产生的附加应力,并以合肥市某污水处理厂工程DBO项目管道开挖顶管施工为工程背景,研究多排顶管施工对管土接触压力影响的规律,最后对比分析试验和现场监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两侧孔洞管道的顶进,对中间孔管节产生了一定的土体挤压影响,中间孔洞管道的管侧土压力会显著增大。伴随顶距的增大,管节周围接触压力一般是先增大,然后逐渐降低趋于稳定。

    2025年04期 v.33;No.16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轻型预应力UHPC锚固局压区设计优化与承载能力研究

    韩婷婷;黄家兴;胡玉庆;

    预应力桥梁结构中锚固局压区的受压能力直接关系到预应力结构的体系可靠性与施工安全性。基于力流模型分析锚固局压区的局部承压机理,阐明锚垫板和螺旋钢筋在局部承压中的作用。然后针对预应力UHPC桥梁结构轻量化与薄壁化的特点,简化传统的锚固局压区,提出去锚垫板和附加钢筋的轻型UHPC锚固局压区体系。为验证其可靠性,建立了7根和12根钢绞线锚固的轻型UHPC锚固局压区试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数值试验证明其局压承载能力是设计所需承载能力的2倍以上。为优化锚固局压区设计参数,分析了螺旋筋约束直径、高度、螺距和钢筋直径、UHPC强度、锚板尺寸和UHPC保护层厚度等参数对承载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优UHPC轻型锚固局压区的设计参数,并确定了适用的锚固局压区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2025年04期 v.33;No.169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3K]
  • 基于BiLSTM的城市供水管网压力跟随算法研究

    夏巍;倪开范;马驻;

    压力调控对城市供水管网的优化调度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基于多层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的压力跟随算法。首先,以麻雀搜索算法对BiLSTM的参数进行优化,寻找当前最优的超参数,从而更好地提高模型对压力的拟合精度。其次,对损失函数添加惩罚项,该惩罚项主要学习流量与压力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神经网络的不断迭代,对供水管网的压力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压力跟随算法优化后的压力与流量同步变化,优化后的压力能够为供水管网的优化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025年04期 v.33;No.169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单轴光伏跟踪支架风致响应分析

    朱达荣;刘岩;马涛;刘伟;陈雪辉;

    为探究光伏跟踪支架的整体抗风特性,选取某光伏发电站单轴光伏跟踪支架作为工程背景。采用谐波叠加法模拟脉动风时程,运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光伏支架在不同风向角下的风压分布和振动行为。研究表明:光伏组件表面的风压分布不均匀,组件边缘处风压最大;风向角对支架的位移响应有重要影响,顺风向和逆风向引起光伏支架不同程度的振动,在90°侧风时,支架的横向位移响应最为显著;在光伏支撑组件中,檩条的位移最为显著;风载荷对支架上半部分和靠近主梁的部分影响较大。

    2025年04期 v.33;No.169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钒酸盐基光催化还原CO2成本效益分析

    王莹瑞;任欠欠;方海燕;

    随着工业化进展碳排放量持续上升,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寻找降碳方案已备受关注,其中光催化还原CO_2能够将其转变为可以使用的燃料或化学物质。从知网和SCI两个数据库中选取相关主题高被引文章,以钒酸盐基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催化剂效率、折现率、光照来计算净现值(NPV),探析项目成本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在太阳光照条件下,催化剂的效率超过目前效率的10倍时,NPV值转为正值,预示该项目成本与效益达到平衡点,有望实现产业化。

    2025年04期 v.33;No.16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结合位置校正的神经网络傅里叶叠层成像

    谢新平;李娟;王红强;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技术(FPM)是一种结合了相位恢复、叠层成像、合成孔径的超分成像技术,但其重建质量易受LED位置偏差影响。针对现有先进的无需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FPM算法(FPMUP)忽略位置校正、固定小卷积核网络设计限制高频信息恢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LED位置校正的神经网络FPM算法,即基于物理的超分成像技术(PBSR-PC)。PBSR-PC在FPMUP框架基础上,首先构建位置校正模块,计算校正波矢,消除频域拼接误差;其次设计层级化递减卷积核网络结构,通过逐层缩小的感受野实现从低频全局特征到高频超分辨率细节的重建。PBSR-PC实现物理误差校正与超分辨率重建的协同优化。与其他FPM重构方法相比,PBSR-PC不仅能校正位置,还提高了重构图像的质量。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4期 v.33;No.169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安徽省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雪欣;董玉洁;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算2013—2023年安徽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系统揭示安徽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区域差异来源及影响协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安徽省三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排序为低碳发展>数字经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最快;(2)安徽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空间格局呈现皖中>皖南>皖北梯度递减的特征;(3)安徽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皖北—皖南区域间差异最为突出;(4)互联网发展、低碳发展进展与创新驱动是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5年04期 v.33;No.169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人文与社会科学

  • 基于色彩形象坐标理论和K-Means聚类算法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研究

    宋益民;储桢;胡迪;

    色彩设计在博物馆设计中,起到吸引观者视觉注意、凸显展览内容、提升博物馆文化内涵、引发观者情感共鸣的作用。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色彩形象坐标理论,提出一种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为例,首先计算得出博物馆色彩印象词汇,接着通过调查问卷获得观者的色彩形象数据,两者对比,论证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025年04期 v.33;No.169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新时代理工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实困境与拓展路径

    王敏;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技术信息化、社会多元化的新挑战,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理工科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生思维方式,师德师风建设具有特殊性,且目前存在多元文化对师德师风造成冲击,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实用主义挤压人文精神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内外环境,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进一步拓展师德师风建设路径,具体表现在:压实责任,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牢记使命,促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严明纪律,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突出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025年04期 v.33;No.16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协同论视角下地方高校科研有组织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朱培灵;曹泽;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激活科研创新活力、提高科研创新绩效的有力保障。基于一般系统分析方法,从高校科技创新内外子系统间的关系、高校内部科技创新系统要素间互动出发,发现保持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持续产出的根本是系统间和要素间的协同合作;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根本路径是保持创新系统的开放性;高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现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文化。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发挥有组织科研的组织协同作用,协同各个要素生成有序结构,汇聚成创新合力。同时,这种科研的“有组织”还必须遵循和服从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

    2025年04期 v.33;No.16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下载本期数据